日前,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的《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》提出,到2025年,基本构建起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、开放共享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。
近年来,智慧社区概念不断深入人心,然而一些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痛点,不仅没能真正改善民生需求,甚至还沦为营销噱头,为人诟病。整体来说,三大误区亟待消除。
首先,盲目跟风。智慧社区在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基础上,旨在打造基于信息化、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社区治理新形态。然而,一些社区将智慧化简单理解为自动化或智能化,认为智慧社区就是硬件投入或技术开发。在这种理念驱动下,监控安装越来越多,大数据、云储备中心遍地开花。盲目跟风追逐智能化硬件设备,表面上社区更富科技感,然而,一些设备并没有发挥作用,甚至沦为摆设。
其次,千篇一律。智慧社区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,不仅包括数据平台,还包括种种生活新图景,需要拓展更多治理场景,打造多端互联、多方互动、智慧共享的数字社区生活。当前,不少智慧社区出现了同质化倾向,仅仅围绕基本智慧门禁、社区App、智慧停车等方面做文章,偏离社区基本定位。对于不同社区,有针对性构建满足精准需求的应用,是智慧社区建设亟待改进的方向。
再次,华而不实。智慧社区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,理应以实用为价值追求。在建设过程中,需注重增强用户人文关怀和实际体验。然而,由于设计理念不到位,功能定位不够精确,基础设施不友好,加之技术不够成熟,往往出现“好看不中用”的现实尴尬。因此,智慧社区建设应在实际调研基础上,关心关注居民实际需求,解决现实痛点,对社区中的人、人的活动空间、人和人的关系、人与环境的关联等要素统筹协调考虑,既要好看,更要实用。
智慧社区代表着一种先进方向,但要首先跳出眼前的发展误区。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进程中,仍然存在地产开发商意愿不强、物业公司能力不够、第三方公司不务实等现实问题。在这种情况下,当务之急要厘清利益关系,明确责任主体,才能稳妥推进。
大道至简,应用为先。我国各地社区情况特点迥异,需要因地制宜、有的放矢分类规划和建设。也要看到,智慧社区不仅包括居民生活区,还涉及家居、楼宇、安防等多个部分,需要明确蓝图,久久为功,一体化协调推进,不断提升居民的归宿感和幸福感。(郭存举)